新华社经济随笔:把握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把握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新华社记者魏玉坤、朱超在美方肆意挥舞“关税大棒”扰乱全球经贸秩序、人为制造各种不确定性之时,中国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公布,GDP同比增长5.4%,货物进出口额增至10.3万亿元,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锚。“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未来十年的增长门票”“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深耕中国市场,是不变的选择”……近期以来,不少外资企业的声音,透出的是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把握合作共赢大势的坚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敞开大门,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确定性。显著的制度优势,是我们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是“确定性”之本。针对此轮美滥施关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早有预判,对可能出现的冲击有充分估计,应对预案的提前量和富余量也打得较足。今年一季度,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中国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英国《金融时报》等外媒称,中国经济超出预期,实现强劲增长。拉长时间轴,无论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一次次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越是风高浪急,越彰显领航掌舵者的坚定果敢。关键时刻,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2020年4月,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五年来,一系列前瞻性谋划正落子成势,内需主引擎愈发强劲,国民经济循环持续畅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中国经济发展因此更具韧性活力。超大规模的经济体优势,是我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是“确定性”之基。直面美国加征关税可能带来的冲击,当前许多外贸企业积极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着手完善国内重点区域经销商布局,加速拓展国内渠道,看重的正是中国大市场的巨大潜力。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始终有着坚实的底盘支撑。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亿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中国经济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外部挑战,在化危为机中赢得主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们对世界的坚定承诺,是“确定性”之要。这个春天,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到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从消博会到广交会,一批批跨国企业高管不远万里共赴东方之约,“中国机遇”同“世界期待”双向奔赴。中国始终是世界的市场。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每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都在为各国带来利好。今年以来,从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到推动外商独资医院等外资试点项目落地,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断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力。确定性比黄金更珍贵。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仍在挥舞“关税大棒”,用朝令夕改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巨大混乱。“不确定性才是美国最大的确定性”,已经成为包括美国盟友在内各国的共同感受。一边是主张开放包容、团结合作,一边是大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哪里是“确定性的绿洲”,哪里是“不确定性的海洋”,答案显而易见。当全球投资者都在寻找确定性时,中国用实实在在的承诺和行动表明: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一个长期稳定、勇毅前行的中国,一个自信开放、乐于共享的中国,一定是世界繁荣稳定的巨大确定性力量。

联审培训并举 效能规范双赢

本报记者 吴莎莎“在乡村振兴项目谋划实施的关键时期,举办培训会给基层详细讲解政策,明确了哪些可以干、哪些不可以干,让我们受益匪浅,为高质量做好全年巩固衔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4月2日,三原县农业农村局项目股干部郅强说。郅强提到的培训会,是2025年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衔接资金项目方案集中审核暨政策培训会。为进一步加强涉农整合资金和衔接资金管理,今年3月,省财政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组织省级部门和市县的业务骨干、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员共30余人,对全省99个县(市、区)2025年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衔接资金项目方案进行了集中联审,并对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的业务负责人进行了政策培训。此次集中联审,我省建立了“三组协同”联审机制,即设置省市县联合审核组、政策指导组、综合协调组,聚焦“五查五看”开展穿透式审核。“五查五看”指:查负面清单,看建设内容合规性;查资金流向,看使用范围精准度;查联农带农机制,看项目绩效可行性;查项目储备,看入库程序完整性;查资产管理,看风险防控科学性。“3个组对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涉农整合资金方案及88个县衔接资金项目方案进行了全要素审核,实现了项目谋划‘源头活水’与风险防控‘关口前移’的有机统一。”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马骋说。在培训方式上,我省坚持审核和培训相结合,构建起“典型问题案例剖析+财政支农政策解读”培训方式。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宗委、省林业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对审核中发现的诸如产业类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到人到户类项目谋划不精准等典型问题案例进行了剖析,并针对问题解读了涉农整合和衔接资金管理政策规定,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和要求。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以案释策、以案促学”,促进了政策标准“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确保了全省项目方案“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了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此次方案联审,10部门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归类,共形成5大类详细的审核意见,并通过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项目方案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方案(年初)审核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实现“一县一单”精准反馈。我省还要求各市有关部门精准把握政策要求,指导所辖县区按照审核意见举一反三,认真修改完善项目方案,确保方案合规、要素完整。马骋表示,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省财政厅将通过强化财政保障、严格方案审核、加强资金监管等有力举措,推动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财政力量。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3月24日,沣东新城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书法课上,老人们在练习书法。本报记者 吴莎莎文/图3月20日,天气晴朗,位于西咸新区的沣东新城老年服务中心院内,“半城烟柳半城诗”主题创意集市热闹非凡,水果、手工艺品销售摊位前人头攒动。集市还设置了“诗词接龙”、植物印染等互动环节,并提供爱心义剪服务。老人们在这里或购物,或理发,或娱乐,十分惬意。“我们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每月中旬为生日在当月的长者集中庆祝生日。老年大学还开设了舞蹈、合唱、手工、书法等20多门课程。院内有二级老年病专科医院,为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定制化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沣东新城老年服务中心副总经理郝晋伟说。沣东新城老年服务中心是一家民建公助性质的五星级养老机构,是我省养老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该中心共设养老床位1000张,目前有850多名老人入住。“政府在养老服务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对我们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收费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对我们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好政策让我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更加有信心。”郝晋伟说,西安市近期还启动了智慧养老院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养老机构智慧多场景应用,并对通过验收的养老机构择优给予补助,补贴额度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50%,最高补贴50万元。近年来,陕西省财政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2021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下达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资金118亿元,惠及全省330万老年人。陕西从2024年1月起建立并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全省低保家庭中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提供每人每月200元的补贴,进一步解决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失能老年人护理难问题。陕西还支持适老化改造,积极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发展。2023年以来,省财政已累计下达省级补助资金4900万元,支持完成3.4万户家庭适老化改造。陕西对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进行补贴,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3000元、改扩建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省财政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优化政策供给、加大资金投入,助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幸福民生新标杆。3月25日,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道第一托育中心,教师正在室外活动场地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孩子们开心地拍皮球、骑小车。这里活动场地宽敞,游戏区、读书阅览区整洁明亮,环境优美且充满童趣。“开在家门口的公办托育中心,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托育中心硬件设施完善,老师专业能力强,孩子各方面进步很大。孩子在这里托育,我很放心。”西安市民张艳说。“近两年,政府出台了多项奖补措施和激励政策,我们中心获得了54.25万元的政策补贴,让我们对发展托育事业更加有信心。”托育中心运营总园长刘伟说。近年来,陕西不断完善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多举措助力幼儿健康成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6000万元,为全省符合条件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免费提供小儿唐氏综合征、听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筛查检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促进人口素质提升。陕西聚焦普惠托育,着力提升婴幼儿照护机构服务能力,减轻家庭育儿负担。2021年以来,陕西省累计安排奖补资金3900万元,推动全省优秀普惠托育机构发展;安排中央及省级资金2.4亿元,支持西安、榆林两市的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截至2024年底,全省托育服务机构共2220个、提供托位数15.8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为4个,可基本满足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陕西还聚焦学前教育,努力提升幼儿教育普及水平。2024年,省财政统筹资金10亿元,采取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面向社会提供低收费服务等方式,扩大普惠性资源规模,保障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下达资金8500万元,用于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项目,惠及幼儿15.7万人。

政府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