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创新“六变”举措打造财政评审服务新范式
2024年以来,延安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决策部署,紧盯制约项目高质量推进的堵点难点,围绕财政预算评审评价中心主责主业,聚焦“小切口”撬动“大效能”,通过“六变”举措扎实推动“主动服务项目,提高评审效率”小切口改革,评审质效显著提升。
一、点上突破,以机制创新打通评审“中梗阻”。一是并联评审提速,变“单线作战”为“协同并进”。准确把握项目高质量推进要求,主动担当、深入调研,提出了预算评审与项目招标“并联推进”新模式,把预算评审从“项目推进时间主线”上分离出来,精准利用招标公告窗口期完成评审,将释放出来的时间留给项目推进其他环节,破解项目评审“时间争夺战”。二是前置服务增效,变“坐等送审”为“贴身辅导”。组建“评审服务专班”,对2024年重点项目实施“一对一”全覆盖预审辅导,下沉一线开展政策解读,并紧盯资料报送、招标准备和评审对接等环节开展精准辅导,发放温馨提示函、工作联系单69份,指导建设单位及时发布招标公告,详细解答预算编制中的问题,工作成效显著提高。三是精准对接赋能,变“流程节点”为“服务触点”。对新模式试点项目,建立三个“第一时间”响应机制,即第一时间对接协调、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到位、第一时间开展评审。通过启动评审新模式、开通绿色通道、容缺预审等举措,海绵城市建设、王瑶水库扩容、师范路改造等33个项目预算评审任务高效完成,确保了重点项目顺畅推进,用财政预算评审的“担当指数”换来项目推进的“高效指数”。
二、线上贯通,以全周期服务护航项目“全链条”。一是前端准备“早半步”,变被动受理为主动谋划。以财政年度投资计划为牵引,按照项目类别制定预算评审方案,积极主动跟进对接。实时掌握项目推进状况,搜集评审依据和基础信息,预先分析项目评审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调配评审力量,快速反应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中端跟进“不断档”,变单一评审为全程护航。项目招标工作完成后,对“容缺容错”发布的招标工程量清单进行必要调整修正,化解因快速推进可能造成的管控“难点”。经常下沉项目实地、建设一线了解情况,扎实开展评审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精准解答建设单位反馈的问题,尽力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三是后端延伸“深一度”,变节点管控为长效赋能。将评审成果转化为管理工具,为后续重点项目建设成本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全程跟进项目建设成本管理的服务指导,适时启动项目调整预算评审。重点围绕黄河领域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一些重点项目的投资管理、资金管理、工程进度款支付等评审需要,统筹部署预算调整、工程结算和项目决算等评审保障工作,有力支持项目建设,获建设单位“服务有温度、专业有深度”的高度评价。
三、面上筑基,以制度重构激活管理“新引擎”。一是制度体系“立体化”。紧扣财政法定职责,聚焦《延安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制度配套,先后起草政府投资预算管理、项目绩效管理、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项目建设成本动态管控和竣工决算审核批复等办法,经市政府研究并印发文件,为概预决算贯通管理的规范落实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操作规程“颗粒化”。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新模式试点工作方案》,并根据预算评审新模式试点工作经验,修订完善了《财政投资评审操作规程》《投资评审工作指引》,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操作规程更加具体。三是服务指南“精细化”。针对项目预决算报送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印发了《项目预决算评审报审资料清单》《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指南》,细化资料清单、编制要求,指导项目建设单位提高工程预决算编报质量。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南,构建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促进管理效能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