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2010年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 名 称 ] 关于陕西省2010年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62XD/2011-00012 [ 发文日期 ] 2011-07-23
[ 发布机构 ] 省财政厅 [ 发布日期 ] 2011-07-23 10:55:06

关于陕西省2010年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11年7月20日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陕西省财政厅厅长 刘小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陕西省2010年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0年全省及省级财政决算情况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挑战,我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0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801.1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2.72%,比上年增加409.97亿元,增长29.47%。其中:上划中央“四税”842.9亿元,增加187.04亿元,增长28.52%;地方财政收入958.2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2.55%,增加222.94亿元,增长30.32%,增幅居全国第8位,绝对额继续保持第18位。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25%部分)140.2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4.64%,增长26.11%;营业税265.9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0.27%,增长36.74%;个人所得税35.5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8%,增长32.25%;企业所得税84.8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8.27%,增长32.1%;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6.3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9.51%,增长22.99%;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61.0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42.22%,增长35.11%;专项收入88.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16%,增长25.45%。

2010年,经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批准的全省财政支出预算为1455.78亿元,当年预算执行中,中央财政增加补助和我省地方财政收入超收等,使支出预算增加了935.22亿元,全年财政支出调整预算为2391亿元。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2218.83亿元,比上年增加377.19亿元,增长20.48%;完成调整预算的92.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支出进度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全省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287.29亿元,增长19.07%;公共安全111.5亿元,增长17.96%;教育377.79亿元,增长21.49%;科学技术25.25亿元,增长21.18%;文化体育与传媒47.86亿元,增长17.05%;社会保障和就业315.61亿元,增长21.79%;医疗卫生156.66亿元,增长24.5%;环境保护82.88亿元,增长4.25%,主要是2009年中央下达了两个年度的退耕还林补助抬高了基数,以及2010年部分退耕面积享受补助政策到期使补助资金减少,剔除此因素,同口径增长32.96%;农林水事务267.16亿元,增长21.04%;住房保障支出68.72亿元,增长145.87%,主要是各级政府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

在上述各项支出中,全省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合计1726亿元,增长21.04%。

2010年全省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958.21亿元,加上中央对我省的各项补助收入1138.9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亿元,上年结余和调入资金等228.3亿元,全省收入总计为2388.5亿元。

全省财政支出2218.83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7.04亿元,国债转贷支出375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亿元,结转到2011年继续使用的资金174.24亿元,减去市县动用预算周转金8247万元,全省财政总支出2405.33亿元。

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支相抵,累计赤字16.83亿元,其中当年赤字8.61亿元,主要是部分市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规范地方津补贴和实施绩效工资等,加大了支出,出现了财力缺口,增加了当年财政赤字。

(二)2010年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309.2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2.54%,比上年增加72.22亿元,增长30.47%。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25%部分)45.1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2.31%,增长23.54%;营业税106.0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59%,增长32.17%;个人所得税17.7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55%,增长31.93%;企业所得税42.4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95%,增长32.07%;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4.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5.19%,增长71.76%,主要是一次性股权转让收入增加较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13.4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200.14%,增长63.96%,主要是开征水土流失补偿费以及将部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增加收入较多;专项收入50.2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9.43%,增长26.54%。

2010年,经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批准的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为384.75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增加补助和省级地方财政收入超收等增加的支出预算254.46亿元,全年省级财政支出调整预算为639.21亿元。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586.24亿元,比上年减少24.48亿元,下降4.01%,主要是原在省级列支的基本建设支出改在市县列支和中央部分扩大内需专款减少,剔除此因素,同口径增长21.23%;完成调整预算的91.71%,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

省级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48.7亿元,增长11.31%;教育77.19亿元,增长22.84%;科学技术11.47亿元,增长21.42%;文化体育与传媒18.09亿元,增长18.19%;社会保障和就业131.49亿元,同口径增长12.4%;医疗卫生26.92亿元,同口径增长36.2%;环境保护28.96亿元,同口径增长32.4%;农林水事务56.31亿元,同口径增长28.3%;住房保障支出10.31亿元,同口径增长170%。

汇总统计2010年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合计7.2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0.29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93亿元,公务接待费2.05亿元。

2010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309.23亿元,加上中央对我省的各项补助收入1138.99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3.6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495.28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08.32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中央调资转移支付120.48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5.39亿元,公共安全转移支付13.8亿元,教育转移支付40.3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59.83亿元,农林水转移支付5.12亿元,企事业单位经费划转补助19.14亿元,资源枯竭城市、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转移支付等其他补助27.63亿元),市县上解收入35.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亿元,上年滚存结余和调入资金等88.84亿元,省级收入总计为1635.47亿元。

省级财政支出586.24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7.04亿元,补助市县支出950.5亿元,国债转贷支出375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亿元,转贷市县地方政府债券支出32.1亿元,结转到2011年继续使用的资金52.97亿元,2010年省级财政总支出为1634.89亿元。

2010年省级财政总收支相抵,累计结余5756万元,其中当年结余781万元。

(三)2010年基金预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

1、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10年,全省基金收入459.49亿元,比上年增加255.31亿元,增长125.05%,主要是将车辆通行费、彩票公益金等纳入基金预算,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增加较多;基金支出440.05亿元,增加251.69亿元,增长133.62%;基金累计结余154.33亿元。
2010年,省级基金收入173.6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52亿元,增长322.35%;基金支出144.09亿元,增加118.88亿元,增长471.58%;基金累计结余84.02亿元。

2、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

2010年,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118.07亿元,比上年增加2.93亿元,增长2.55%;预算外资金支出114.5亿元,减少0.33亿元,下降0.29%;预算外资金累计结余27.95亿元。

2010年,省级预算外资金收入59.92亿元,比上年增加3.77亿元,增长6.72%;预算外资金支出56.64亿元,增加2.12亿元,增长3.9%;预算外资金累计结余13.49亿元。

(四)2010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2010年,中央下达我省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191.33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16.99亿元,共208.32亿元,比上年增加33.42亿元,增长19.11%。考虑到基层财政促发展、保民生、规范津补贴和实施绩效工资等支出压力加大,以及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实际,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市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当年共安排使用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213.26亿元,主要项目是:(1)分配下达困难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175.44亿元,其中: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县区80个,补助资金157.03亿元;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市本级7个,补助资金18.41亿元。(2)分配下达市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16.99亿元。(3)安排省对县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转移支付配套资金、弥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缺口、农村公路建设、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支出20.83亿元。

省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提高了困难市县财力保障水平,有效地缓解了基层财政的收支矛盾。按照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县级人均财力由2009年的4.48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5.26万元,当年增加了7800元,有力地保障了财政困难市县干部职工工资和津补贴发放、机构正常运转,以及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支出需要。

过去的一年,我省财政收入任务圆满完成,财政支出进度明显提高,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改革不断推进,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同时,也应看到,我省财政运行中还存在着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执行进度不够均衡、一些部门和单位仍存在财政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收入的组织协调,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障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2011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1-6月份,全省财政总收入1528.4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2.12%,比上年同期增加641.64亿元,增长72.35%(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充分利用“5.12”特大地震后国家将两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中央分成部分留给地方的优惠政策,我省加大了矿权处置力度,“两权”价款等收入集中入库,剔除这一一次性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5.28%,下同)。其中:上划中央“四税”568.79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8.23%,增加145.16亿元,增长34.27%;地方财政收入959.6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3.99%,增加496.48亿元,增长107.19%(同口径增长36.2%),增幅居全国第一位。全省财政支出1285.15亿元,增加470.7亿元,增长57.79%,完成调整预算的52.52%,支出进度居全国第三位。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519.2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9.52%,增加373.04亿元,增长255.08%(同口径增长35.42%)。省级财政支出390.68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55.19%,增加130.66亿元,增长50.25%。

上半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和主要工作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实现财政“十二五”的高点起步。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日趋收紧,物价指数持续上扬,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同时,两权价款等一次性收入集中入库,增加了收入组织协调的难度。对此,各级财政部门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加强研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积极研究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矿权处置力度,及时安排收入缴库,切实用足用活中央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6月份,全省财政总收入超进度22.12个百分点,增收额是上年同期的3.29倍,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44.21个百分点,实现了财政“十二五”的高点起步。从行业看,煤炭、石油、建筑安装、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等行业税收增收贡献突出,占到全省税收收入增收额的75%以上;从市区看,11个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全面增长,其中,榆林(增长50.17%)、铜川(增长48.65%)、咸阳(增长47.53%)、商洛(增长43.81%)、汉中(增长41.89%)、西安(增长38.88%)、杨凌(增长36.85%)、渭南(增长35.24%)、宝鸡(增长31.5%)等市区收入增幅在30%以上,安康(增长25.29%)、延安(增长25.93%)收入增长也超过了25%。

——支出进度创历年同期最好水平,重点支出保障有力。省财政继续把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大“四挂钩”机制落实力度,收回部分预算单位结余资金3000万元;夯实工作责任,按月下达支出任务;强化考核,定期通报部门和市区财政支出完成情况;建立重点项目资金预拨制度,切实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经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全省财政支出高速增长,进度明显加快。1-6月份,全省财政支出1285.15亿元,增长57.79%,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34.36个百分点,创历年同期最好水平;完成调整预算的52.52%,进度较上年同期加快8.56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了时间过半、支出进度过半。同时,教育、科技、社保、农业、医疗卫生、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支出增幅均在40%以上,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创新财政政策机制,大力支持调结构、转方式。一是积极研究财税扶持政策。出台了《关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财税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25条政策措施;按照“减轻税负、扶优扶强”的思路,制定了《关于减轻我省装备制造业税负有关财税政策的意见》,对产值在 5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企业实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50%通过财政列支补助、降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等优惠政策;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0条政策措施,支持全民创业、科技创新。二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投入方式,通过国库资金调度、财政周转借款、增加补助等方式,缓解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积极研究支持西咸新区、宝鸡副中心城市、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等扶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拨付省级“13115”科技创新资金3.7亿元,重点支持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重点关键技术和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开发;拨付省级节能减排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主要污染物减排。四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拨付各类惠农补贴和农民增收工程资金49.5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拨付资金9500万元,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重点示范镇财政体制,促进重点镇加快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各级财政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上半年,全省各级财政拨付民生资金1026亿元。在教育方面,大力支持学前教育,提高并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补助标准,出台了促进高校化解债务的奖补实施方案。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医疗制度改革,支持城乡居民养老实现全覆盖,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等补助标准,落实了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伤亡民兵的生活补助,出台了对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农村籍军队退伍义务兵参加新农保享受优待的政策。在保障性住房方面,除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外,将中央下达我省的政府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足额落实了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地方配套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确保陕南陕北移民搬迁资金需要。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落实提高我省国有纺织、食品、森工企业职工收入财税政策,启动了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补助等补助标准,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定员定额体系,10个省级部门的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加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力度,将地税、工商等垂直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纳入改革范围,基本实现了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清理省级专项资金,围绕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投资平台、部门分工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积聚效应;全力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初步建成了“纵横并举”的动态监控体系,对拨付到省级单位、下达到市县特设专户的所有中省专项资金,实行全程跟踪监控,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资金治理活动;大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认真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防范债务风险。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下半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和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统筹兼顾,把握好收入节奏,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决算报告附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