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称 ] | 关于陕西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
---|---|---|---|
[ 索 引 号 ] | 1161000001600062XD/2010-00005 | [ 发文日期 ] | 2010-04-12 |
[ 发布机构 ] | 省财政厅 | [ 发布日期 ] | 2010-04-12 11:20:28 |
关于陕西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陕西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根据12月份财政收支月报统计,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389.5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09.42%,比上年增加285.14亿元,增长25.82%。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655.59亿元,占预算的108.99%,增加142.71亿元,增长27.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3.91亿元,占预算的109.82%,增加142.43亿元,增长24.08%。
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532.62亿元,增长16.9%,其中:增值税111.23亿元,增长1.22%;营业税194.49亿元,增长31.67%;企业所得税64.03亿元,增长8.49%;个人所得税26.87亿元,增长18.12%;城市维护建设税40.74亿元,增长3.84%;耕地占用税和契税26.39亿元,增长67.13%。非税收入201.29亿元,增长48.15%,其中:专项收入 70.33亿元,增长95.61%,主要是“两权”价款增收较多;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45.21亿元,增长24.4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0.84亿元,增长21.47%。
200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39.87亿元,比上年增加411.35亿元,增长28.8%。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271.86亿元,增长20.22%;公共安全95.01亿元,增长24.37%;教育303.74亿元,增长14.66%,主要是2008年一次性义务教育化债补助抬高了基数以及2009年教育系统的灾后恢复重建补助由“教育”科目改列到“灾后恢复重建支出”科目,剔除此因素,同口径增长29.01%;科学技术20.12亿元,增长17.35%,主要是中央科技支撑计划和政策引导类计划专项资金2008年在地方列支,2009年改在中央列支,剔除此因素,同口径增长24.7%;文化体育与传媒39.16亿元,增长23.11%;社会保障和就业287.04亿元,增长16.89%,主要是2009年中央关闭破产企业专项补助和自然灾害救济补助比上年减少,剔除此因素,同口径增长24.72%;医疗卫生125.29亿元,增长59.83%;环境保护77.68亿元,增长32.29%;城乡社区事务101.56亿元,增长17.04%;农林水事务213.08亿元,增长45.66%;交通运输110.89亿元,增长88.16%,主要是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后,原在基金预算中列支的交通运输支出改为在一般预算中列支;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54.86亿元,增长29.46%;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65.34亿元,增长215.47%,主要是中省财政加大了对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补助。
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3.91亿元,加上中央的各项补助1025.27亿元,再加上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亿元,上年滚存结余191.79亿元,全省收入总计2013.97亿元。
2009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6.87亿元,占预算的 107.14%,增加46.26亿元,增长24.27%。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各项税收178.48亿元,增长14.76%,其中:增值税36.58亿元,下降1.13%;营业税80.21亿元,增长29.38%;企业所得税32.1亿元,增长8.73%;个人所得税13.48亿元,增长18.15%。非税收入58.39亿元,增长66.39%,其中:专项收入39.59亿元,增长147.93%;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8.18亿元,下降4.9%,主要是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少了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8.5亿元,增长3.66%。
2009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1.23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4.58%。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51.26亿元,下降2%,主要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党政机关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的通知》精神,压缩了一般性支出;公共安全24.72亿元,增长38.76%;教育62.87亿元,同口径增长48.81%;科学技术9.45亿元,同口径增长22.33%;文化体育与传媒15.31亿元,增长20.09%;社会保障和就业143.5亿元,同口径增长34.28%;医疗卫生36.22亿元,增长156.69%,主要是中央专款增加较多;环境保护39.94亿元,下降8.81%,主要是2009年将原列入省级的部分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中央补助改列市县支出,剔除此因素,同口径增长12.01%;农林水事务87.24亿元,增长48.71%;交通运输49.47亿元,增长285.05%;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25.95亿元,增长26.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34.72亿元,增长578.36%。
2009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6.87亿元,加上中央的各项补助1025.27亿元,市区上解收入27.68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亿元,上年滚存结余68.94亿元,减去补助市县支出721.02亿元,对市区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支出26.24亿元,省级收入总计674.5亿元。
同时,全面完成了政府性基金(不含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任务。2009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203.09亿元,比上年增加37.97亿元,增长22.99%;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85.67亿元,比上年增加13.99亿元,增长8.15%。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1.11亿元,比上年减少24.46亿元,下降37.3%,主要是国家取消了养路费收入;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5.28亿元,比上年减少43.09亿元,下降63.03%,主要是取消养路费后其相应支出改在一般预算中列支。
现在全省财政收支正在核实清理,中央补助结算对账尚在进行,最终数据与12月份月报数相比会有一些变化,待决算汇审编出后,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着力推进财政改革,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多措并举抓收入。面对年初财政收入低势开局、增幅回落、短收严重的形势,我们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夯实收入任务。认真测算,多方协调,将收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区和各征收部门。二是强化抓收入责任制。继续实行厅领导包市抓收入制度,先后40多人次深入到各自分包的市区,协调解决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收入分析。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和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和财政收入形势,提高对收入情况的把握,增强预见性。四是深挖非税潜力。紧紧抓住中央将“两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分成收入三年内留归地方的机遇,加大征收力度。通过不懈努力,我省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增幅居全国第2位,绝对额由第19位前移到第18位。
2.加快支出保重点。坚持把加快支出进度作为贯穿全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及早动手,摸清情况,做好有关项目的对接工作,确保预算及时下达。二是进一步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大直接支付力度,减少中间环节;提前预拨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在坚持定期通报支出进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四挂钩”机制,明确了部门是财政支出的责任主体,加大了对省级单位和市县加快支出进度的激励督促力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财政支出增速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
3.全力以赴保增长。围绕“一切为了保增长、一切服务保增长”,按照“八个一块”的思路,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省级全年用于保增长的投入达157亿元,是上年的2.8倍,为历年来最多。在努力筹措资金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安排“三个5亿元”,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原材料储备和产品促销等分别实行贴息和奖励,撬动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71.61亿元,及时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全面落实兑现增值税转型政策,由此减少企业增值税30亿元。同时,取消和停征了1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困难企业负担的社保缴费实行阶段性“四降”、“五缓”,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爬坡过坎、轻装前进。二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参与制定并认真落实全省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对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旅游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向陕汽集团、电子集团注入资本金4亿元,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筹集资金7.56亿元,支持组建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支持打造陕西文化品牌;争取中央批准了我省29.5兆瓦装机容量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并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落实省级资金,支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扩大投资与消费。安排省级基本建设资金30亿元,同时利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和“两权”价款,加大了对铁路、机场、引汉济渭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保证了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的需要。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拨付中省资金5.98亿元,拉动家电汽车消费39.2亿元,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四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安排资金3.5亿元,以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节能减排。改进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放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支持组建省再担保公司,拉动贷款80亿元,初步形成了财政、银行、担保公司和企业四方合作的联动机制。
4.千方百计保民生。按照“扩面、提标、新增”的要求,加强“三个对接”(资金与项目对接,财政与部门对接,省级与市县对接),狠抓“三个落实”(落实争取中央资金,落实省级财政资金,督促落实市县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八大工程的投入力度。2009年,全省民生八大工程共投入403.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85.56亿元,比上年增加71.95亿元。随着民生八大工程的推进,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蛋奶工程”,158万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对家庭困难的53.9万农村中小学学生和49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年人均标准提高到21.5元,提前两年实现并超过了国家规定的20元的标准;26个县级中医医院得到了改扩建,支持建设了1.57万个村卫生室和8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570万农村育龄妇女和202万65岁以上老人享受了免费体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提高了30元和2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1640元提高到1856元,建设改造敬老院70个;新增城镇就业3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0万人;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4100多处,解决了258万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近40万户群众通过农民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改善了住房条件;全省48座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建成县级文化中心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4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9000个。同时,及时拨付资金6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40个受灾县公共服务等设施的恢复重建。
5.加大力度惠“三农”。2009年,全省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482亿元,较上年增长36.2%。在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三农”的同时,省级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惠农补贴等的投入力度。一是围绕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安排资金19.96亿元,支持粮食、苹果、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拨付资金54.5亿元,兑现落实了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并在全省推行了惠农补贴“一折(卡)通”发放模式。三是统筹整合水利资金16.8亿元,集中支持“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大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安排资金4.82亿元,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四是安排资金6.4亿元,用于土地治理、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130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完成了6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五是累计拨付资金18亿元,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由村均2万元提高到2.5万元;争取到中央将我省纳入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范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6.创新机制促县域。一是制定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20条财税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以下的县区,将其工业企业新增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集中收入全额予以返还,全省83个县区从中受益;将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收入全部下放市县。二是扩大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省管县由15个增加到27个。三是拨、借款11亿元,支持组建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加快重点镇建设。继续支持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拨付困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78.9亿元,比上年增加46.4亿元,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是完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由原来单纯考核财政指标扩大到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全面考核奖励,变“补困难”为“促发展”,县区由此获得奖补资金19.5亿元,增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2009年,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县级人均财力由上年的3.8万元提高到4.4万元,人均财政支出由上年的5.2万元提高到6.75万元。
7.不遗余力争支持。坚持将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及时了解掌握中央的政策动态、资金投向和年初预算在各领域安排的资金,研究制定了我省争取中央专款的目标,落实任务,强化考核,加强与省级主管部门沟通,及时与财政部进行项目对接、申报。全年争取中央专款557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增长38%。加上争取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补助,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和外国政府借贷款等,我省在上年争取中央资金增加200亿元的高基数基础上,2009年的补助和借款净增加额达到300亿元。
8.深化改革强管理。一是在完善部门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省级部门试行了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规范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二是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建立了财政动态监控系统,强化了资金监管,提高了资金支付效率。三是建立了政府采购标准化评标室,进一步规范了采购程序,增强了透明度,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四是对省级22个部门的非税收入实行了网上收缴和财政统管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了收入管理。五是积极推进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的有效结合,将财政国库存款与各金融机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挂钩,调动了银行增加对我省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六是推进教育、农业等资金整合,将原来分散使用的30多项教育资金整合成7大类项目,将农、林、水和扶贫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用于支持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七是健全财政监督体系,开展了民生八大工程、扩大内需、“三农”、灾后恢复重建等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以及“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提高了监督效能。
在我省财政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财政运行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较多,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仍很艰巨。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非税收入比重偏高,财政收入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财政支出需求增长快于财力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四是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约束力不强,部分市县债务负担沉重,加大了财政风险。五是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相比,财政管理与改革需不断加强和推进,资金使用效益需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深入调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2010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将好于去年,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我省经济增长势头向好,在一系列保增长措施的拉动下,我省经济呈现由企稳回升向加快发展转变的良好态势。二是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我省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四是随着经济回升和需求增加,资源类产品价格将逐步走高。但今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反映到财政上,收支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并甚于去年。
收入方面,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较多:一是经济回升面临着国际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国内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宏观调控政策将更为灵活、更具针对性。二是主体税种增收空间有限,随着今年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技改投资进一步加大,增值税转型的减收效应将大于去年;企业所得税受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仍很困难的影响,增幅受限;消费税也将因政策性增收因素消失以及高基数的影响,难以保持高增长。三是随着条件好、易出让矿权的减少以及清理取消部分收费项目,今后“两权”价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也将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趋势。支出方面,今年我省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是在我省经济由企稳回升向加快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仍需加大,投入不能减弱。二是民生八大工程原定项目扩面、提标需要增加支出,大量的新增项目也需要财政切实予以保障。三是随着市县津补贴调标的逐步到位和绩效工资的实施,规范地方津补贴、实施绩效工资将是今年我省各级特别是基层财政面临的刚性强、需求量大的一项支出。四是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安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等,都需要财政安排相应支出。
对此,我们在思想上决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坚持未雨绸缪,继续按照“八个一块”的办法,积极“盘活存量”,努力“扩大增量”,突出“整合增效”,强化“撬动引导”,最大限度地筹措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厉行节约,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大力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突出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加大对经济发展、“三农”、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省财政一般预算安排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支出需要,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1597.93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851.33亿元,增长16%。全省地方一般预算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是:税收收入6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6%,其中:增值税122.36亿元,增长10%;营业税241.17亿元,增长24%;企业所得税71.71亿元,增长12%;个人所得税33.59亿元,增长25%。非税收入228.4亿元,增长13.47%,其中:专项收入96.96亿元,增长37.87%;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3.31亿元,下降5%,主要是考虑继续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将减少收入;罚没收入19.64亿元,下降5%;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3.88亿元,增长5%。
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2010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1.33 亿元,加上中央对我省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各项财力补助438.87亿元和中央预通知的专款补助172.24亿元,全省财政收入总计1462.44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6.66亿元,全省总财力为1455.78亿元。
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安排1455.78亿元,剔除中央预通知的专款补助,比上年预算增长20.07%(下同)。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203.4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5.66%;公共安全82.02亿元,增长16.9%;教育279.94亿元,增长20.7%;科学技术17.18亿元,增长19.29%;文化体育与传媒29.24亿元,增长20.4%;社会保障和就业199.77亿元,增长23.64%;医疗卫生93.59亿元,增长28.87%;环境保护47.62亿元,增长20.48%;城乡社区事务88.49亿元,增长22.25%;农林水事务141.79亿元,增长22.29%;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44.07亿元,增长24.89%;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20亿元;其他支出149.23亿元,增长17.75%。
(二)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
2010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74.77亿元,增长16%。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是:税收收入2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7%,其中:增值税40.24亿元,增长10%;营业税99.46亿元,增长24%;企业所得税35.95亿元,增长12%;个人所得税16.86亿元,增长25%。非税收入64.04亿元,增长9.68%,其中:专项收入45.94亿元,增长16.03%;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0.8亿元,增长27.06%;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5亿元,下降13.22%;罚没收入2.2亿元,下降26.5%,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较多,抬高了基数。
2010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4.77亿元,加上中央对我省的各项财力补助438.87亿元,中央专款补助172.24亿元,市县体制上解等30.21亿元,省级收入总计916.09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6.66亿元,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各类补助429.4亿元,省对市县中央专款补助95.28亿元,2010年省级总财力为384.75亿元。同口径比较(即剔除中央专款等不可比因素),2010年省级可安排财力比2009年年初预算增加了48.98亿元。
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384.75亿元,剔除中央专款补助,比上年预算增长21.27%(下同)。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42.5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5.08%;公共安全15.71亿元,增长26.29%;教育48.62亿元,增长22.02%;科学技术7.56亿元,增长17.02%;文化体育与传媒7.64亿元,增长23.61%;社会保障和就业51.31亿元,增长25.18%;医疗卫生34.81亿元,增长37.26%;环境保护33.28亿元,增长20.4%;农林水事务42.72亿元,增长26.96%;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22.1亿元,增长31.46%;其他支出52.41亿元,增长9.53%。
在作上述预算安排的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财政支持不退出、力度不减弱的要求,省本级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统筹政府性基金等方式,筹措一次性资金26.02亿元,连同新增财力安排的48.98亿元,2010年省级共新增安排75亿元,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1.34亿元,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11.01亿元,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14.66亿元,促进教科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7.99亿元,保障人员和机构运转经费10亿元。此外,在今年的预算执行中,省财政还将积极争取中央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加大对铁路建设、扩大内需地方配套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这样,2010年省级新增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全省和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关于编制2010年政府预算的有关要求,今年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内容,扩大了编制范围,将原在预算外资金中管理的车辆通行费和彩票公益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235.71亿元,增长16.0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235.71亿元,较上年预算增长97.21%。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25.33亿元,增长204.88%;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25.33亿元,较上年预算增长393.07%。
三、2010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0年是巩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面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使财政各项工作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大力组织收入,努力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继续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坚持抓收入责任制,加强财政收入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健全收入监控机制,突出“加强税源监控”和“提高收入质量”两个重点,增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能力,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税源变化情况,加强财税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研究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严格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最大限度地筹集资金。通过全力筹措,2010年省本级新增安排31.34亿元,用于支持经济建设。二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支持太阳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着力支持节能环保装备、新型洁净产品等环保产业,着力支持文化、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逐渐使新兴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13115”科技创新工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加快“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同时,继续支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和铁路、公路、机场二期、引汉济渭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用足用活政策。全面落实好中央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第二批省级1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发挥政府采购功能,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四是主动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深入调研,主动与部门对接,积极研究财政支持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建议,使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形成支持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合力。
3.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八大工程的投入力度,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计划投入民生八大工程资金321亿元,比2009年实际投入数增加35.44亿元。今年,要重点在民生八大工程的“三确保、三完善”上下功夫。“三确保”,一是确保已纳入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的“提标、扩面、新增”项目的资金需求;三是确保民生领域改革项目的资金需求。着力加大对城乡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五保供养等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三完善”:一是完善民生八大工程工作机制,加大“三个对接”、“三个落实”工作力度;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专款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支持民生八大工程。同时,积极利用担保、贴息、奖励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做好民生八大工程“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下一步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积极向财政部反映我省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加快资金拨付,加强资金监管,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4.围绕推进“三化”,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010年省本级新增安排11.01亿元,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围绕“七大工程”,继续支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菜,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融资方式,探索以水资源收费权抵押融资,加大对农业灌溉设施的投入;建立涉农企业贷款贴息联动机制,重点支持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的龙头企业发展;巩固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拓宽“一卡(折)通”功能,尝试以卡抵押,解决农民小额贷款等融资难问题。在县域工业化方面,围绕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以农产品、矿产品加工和为大企业、大集团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为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在城镇化方面,积极落实城镇建设配套资金,引导地方投融资平台规范运作,将财政用于城镇教育、文化、体育方面的资金与“百镇建设”资金相结合,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镇完善功能,加快发展。
5.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争取中央支持。及时了解中央政策信息和资金安排方向,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接,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力争使中央资金支持再上一个新台阶。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等政策机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做好对接协调,争取中央对我省给予最大限度的财税政策优惠,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6.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在以下15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在完善预算体系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二是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定员定额标准,细化预算编制,全面实施项目库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三是在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上下功夫,将省级所有垂直管理的基层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实施动态监控的专项资金项目。四是在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上下功夫,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力争将所有省级部门的政府采购事项纳入电子化采购范围。五是在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上下功夫,将国家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推广应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六是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下功夫,全面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实物资产进行动态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七是在推进专项资金整合上下功夫,继续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整合,积极指导基层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对上级专款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扩大资金整合范围。八是在加快支出进度上下功夫,全面落实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四挂钩”机制,加强考核,加快支出进度。九是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上下功夫,从严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公务购车和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用、会议费用、出国(境)经费等。十是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上下功夫,继续扩大财政省管县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和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对各项财政资金的监管。十一是在推进财政与金融有效融合上下功夫,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力度,完善担保补偿机制,实施企业融资奖励政策。十二是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上下功夫,将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发展等12项财政资金纳入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十三是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上下功夫,动态掌握地方政府债务运行情况,研究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制定政府债务管理办法,防范债务风险。十四是在加快“金财工程”建设上下功夫,加快实现“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加快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联通。十五是在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加强对重大项目资金、涉农资金、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各位代表,2010年,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光荣。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人代会报告附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