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称 ] | 陕西省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 ||
---|---|---|---|
[ 索 引 号 ] | 1161000001600062XD/2009-00006 | [ 发文日期 ] | 2009-05-13 |
[ 发布机构 ] | 省财政厅 | [ 发布日期 ] | 2009-05-13 15:21:38 |
陕西省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根据12月份财政月报统计,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104.21亿元,占年度预算1030.84亿元的107.12%,比上年增加211.19亿元,增长23.65%。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512.79亿元,占预算的105.7%,增加95.01亿元,增长22.7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1.42亿元,占预算的108.37%,增加116.18亿元,增长24.45%。2008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35.57亿元,比上年增加381.6亿元,增长36.21%。
2008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0.59亿元,占预算的106.76%,增加34.59亿元,增长22.17%。2008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9.41亿元,比上年增加112.39亿元,增长29.04%。
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全力保障民生八大工程、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教育、社保、卫生、农林水等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加大收入组织力度,财政收入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一是狠抓收入任务的分解落实。二是狠抓收入责任制的落实。三是狠抓财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四是狠抓重点地区的收入组织工作。五是狠抓薄弱环节。六是狠抓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财政总收入迈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104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1030亿元的目标,实现了陕西财政收入新的历史性突破。
2.筹措资金制定政策,全力以赴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是及时拨付资金。全年各级财政共拨付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5.21亿元,重点用于灾民生活安置、卫生防疫、病险水库治理、次生灾害防治以及恢复重建等方面。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中央财政全年累计拨付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7.92亿元,省财政筹集资金10.67亿元,集中财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三是制定财税支持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并报经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问题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具体措施。四是加强资金监管。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组织人员赴灾区核查灾情,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3.精心组织落实资金,促进以“民生八大工程”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投入资金33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3.61亿元,比年初计划169.15亿元增加44.46亿元。省财政下达教育工程资金43.35亿元,为47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对53.4万名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费补贴,资助了76.75万名高中以上特困学生;下达就业再就业工程资金15.6亿元,开工建设了23个I类人力资源市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9.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务输出537万人;下达公共卫生工程资金6.16亿元,7.5万名计划生育扶持奖励对象领取了奖励扶助金,计划生育家庭参加农村新合疗的人数达到229.8万人,53个县175万名育龄妇女免费进行了体检;下达社会保障工程资金43.48亿元,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11个市区全覆盖,参保居民达到284万人,纳入农村低保206.6万人,纳入城市低保85.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80元,参保人数达到2526万人,参保率达到92%;下达住房保障工程资金9.42亿元,完成实物配租1.51万户,10.44万户发放了货币补贴;下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资金36.73亿元,全省共新建、改建各类农村公路33700公里,建设农村沼气池16.7万口,解决了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下达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资金4.05亿元,完成了8000个行政村的信息服务站项目,农村放映公益性电影34万场以上,提前实现了“1村1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下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资金1.27亿元,年度规划的511个城市社区服务站、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8个县级城市社区服务中心、218个农村社区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增加了部分老党员、参战人员等困难群体的生活补助标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支持部分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4.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筹措资金,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省财政投入资金5.2亿元,支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发展;投入资金9.8亿元,支持太中银、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西客运专线、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引汉济渭等重点项目建设;投入资金5.66亿元,推进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及其他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投入资金17.5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投入资金55.46亿元,支持国企改革和企业关闭破产职工安置补助及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配合完成了全省118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任务。中省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省财政厅及时研究制定了全省财政系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的“三十条实施意见”,并加强与财政部对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2008年底前,中央预拨我省2009年扩大内需资金34.35亿元,省财政在收到中央每笔资金的3小时之内全额拨付。同时,省财政筹措资金5亿元,对300多户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加大“三农”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一系列支农政策,全省共投入“三农”资金354亿元,较2007年增加119亿元,增长50.6%。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兑现补贴资金52.8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行补贴资金一折(卡)发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惠农补贴支付实时监控系统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省财政拨付资金30.9亿元,保证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和后续产业建设;投入资金5.43亿元,用于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投入农业产业化资金5.33亿元,大力支持果业、畜牧业发展,支持“一村一品”和“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投入资金5.5亿元,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11.2亿元,完成了6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6.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效果显著。全年共争取中央专款397.42亿元,争取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46亿元,争取汉丹江流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10.96亿元,争取中央义务教育化债补助12.92亿元,争取中央外国政府赠款、亚行灾后恢复重建中央统借统还贷款和减免到期世行贷款等10.7亿元。以上争取的中央资金较上年净增加近200亿元。同时,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中央调整了神华公司企业所得税缴纳办法,使我省避免了12亿元的财政减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陕西的利益;二是财政部增加了我省退耕还林补助6.7亿元,使2000年以前遗留的老问题得到了解决;三是我省汉丹江流域28个县区都纳入了中央南水北调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范围,近11亿元的转移支付将全部进入以后年度的补助基数。
7.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省财政继续加大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共下达补助资金121.6亿元,比上年增加40.3亿元,增长49.59%,为增强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对市县2008年“三奖三管六保障”情况进行了考核,共下达奖补资金17.7亿元,充分调动了市县抓收入、促发展、强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县级人均财力达到3.8万元左右,较上年提高7000多元,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大中省考核奖补力度,全省共化解县乡“两政一教”债务20.25亿元,进一步降低了基层政府的债务风险。
8.积极推进财政改革,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提高支出进度。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整性和年初预算到位率,在省级部门实施了项目库管理试点。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中省基础教育、支农惠农补贴等专项资金实行了直接支付,在大荔、合阳等县开展了惠农补贴直接支付实时监控管理试点。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规模达到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节约采购支出10.3%。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定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改革范围扩大到省级22个部门、130个执收单位,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了《陕西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该条例已列入省人大2009年立法计划。积极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陕西省省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和《陕西省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
二、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2009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支出需要,2009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1270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668.31亿元,同口径增长15%。
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31亿元,加上中央对我省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各项财力补助407.37亿元和中央专款补助181.61亿元,全省财政收入总计为1257.28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6.67亿元,全省可安排的财力为1250.62亿元。
2009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21.09亿元,增长16%。2009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1.09亿元,加上中央对我省的各项财力补助和已通知的中央专款补助和市县体制上解等,减去上解中央支出、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各类补助、省对市县中央专款补助,2009年省级可安排的财力为358.97亿元。同口径比较,2009年省级可安排财力比2008年增加了42.07亿元。
在作上述预算安排的同时,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贯彻落实中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继续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省财政通过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整支出结构、转移支付安排,以及利用“两权”价款中央分成部分三年内留归地方的政策机遇等方式,想方设法筹措安排一次性资金40.61亿元,连同新增财力安排的42.07亿元,2009年省财政共新增安排82.68亿元,支持我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其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灾后恢复重建40.05亿元,用于支持农业发展11.13亿元,用于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13.35亿元,用于促进教育、文化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和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18.15亿元。
三、2009年财政重点工作
2009年,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努力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一是强化抓收入责任制。二是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积极研究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三是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同心协力、共抓收入的合力。四是积极挖掘潜力,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五是健全收入监控机制,积极推进财税库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
2.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支持我省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2009年省财政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总量将达到105亿元,主要用于加大对铁路、机场、引汉济渭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国企改革、现代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
3.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民生八大工程为载体,支持加快民生项目实施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09年,民生八大工程计划投资4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计划投入226.09亿元。省财政在原有基数的基础上,新增安排民生八大工程资金15亿元,投入总量达到50亿元,重点保障民生工程“扩面、提标及新增”项目资金需要。
4.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支农资金11.13亿元,总量达到30亿元,突出支持构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和整村推进扶贫等“四大平台”,以及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收入倍增、百万亩设施蔬菜、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县域工业化等“七大工程”。同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等各项强农惠农补助政策,对小麦、大米、玉米、油菜等主要粮食品种实行全覆盖补贴。
5.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一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个重点,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二是进一步扩大“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支持扩权强县。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将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全部下放市县。对地方财政收入在3亿元以下的县区,在5年内,对其工业企业新增的地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通过年终结算全额返还,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四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五是完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变“补困难”为“激励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六是进一步加大对化解县乡“两政一教”政府债务的考核奖补力度,努力降低基层政府债务风险。
6.加强资金筹措和监管,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是统筹安排灾后重建资金,加快推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根据灾后重建规划,2009年中省财政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将达到60亿元,重点支持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衔接,按照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计划,及时拨付中省资金。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各个环节的制度办法,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规范、透明、安全、有效使用。
7.推进财政改革与创新,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有效结合上实现突破。二是在整合财政资金上实现突破。三是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在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实现突破。
8.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认真实施《陕西省依法理财试点方案》,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自觉运用财政法律制度约束理财行为。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行政执法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认真贯彻《监督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计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提高理财的规范性、科学性,增强理财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