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 名 称 ] 陕西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62XD/2009-00004 [ 发文日期 ] 2009-05-13
[ 发布机构 ] 省财政厅 [ 发布日期 ] 2009-05-13 15:19:56

陕西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关于陕西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摘要)

  一、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根据12月份财政月报统计,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891.6亿元,占年度预算800.7亿元的111.35%,比上年增加194亿元,增长27.82%。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417.1亿元,占预算的107.45%,增加82亿元,增长24.4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4.5亿元,占预算的115.02%,增加112亿元,增长30.9%。2007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50.7亿元,比上年增加226.5亿元,增长27.49%。

  2007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完成310.7亿元,占年度预算的116.4%,比上年增加66.4亿元,增长27.21%。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154.9亿元,占预算的116.36%,增加31.2亿元,增长25.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5.8亿元,占预算的116.44%,增加35.3亿元,增长29.28%。2007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7.7亿元,比上年增加43.2亿元,增长12.54%。

  五年来,财政在支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收支规模实现较大跨越。2003-2007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总收入分别跨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和800亿元6个百亿元台阶,2007年达到891.6亿元,年均增长26.3%。地方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50.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74.5亿元,年均增长25.8%。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全省财政支出从2002年的40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50.7亿元,增加了645.8亿元,年均增长21.01%。

  (二)加大“三农”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来,全省财政累计安排“三农”资金799.66亿元,年均增长21.3%,其中2007年投入235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增长23.29%。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全部取消,2700万农民实现了农业税收零负担;2007年,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9亿元,其中安排资金1.57亿元,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由上年的1.4万元提高到2万元。各项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由2002年的14.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2亿元。2007年,落实资金70亿元,着力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和废弃物利用难等“农村六难”问题;省财政安排资金9200万元,支持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下达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77亿元,稳定粮食生产;落实资金4.91亿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下达资金8.7亿元,继续推进1300个重点贫困村建设,完成了40万人的脱贫任务。

  (三)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五年来,争取中央各类专款874亿元,其中2007年达到2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各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省财政五年累计安排资金49.3亿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解决企业解困、关闭破产、职工安置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等问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省科技支出由2002年的4.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8亿元。2007年,省财政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及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7.55亿元,重点支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发展;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渭河流域治理;筹集资金6.9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建立地质勘探基金5亿元,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四)大力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和谐陕西建设。按照民生八个方面口径统计,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由上一个五年的110亿元增加到这一个五年的318亿元,其中2007年达112亿元。继2005年为人民群众办了“八件实事”、2006年办了“九件实事”之后,2007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安排资金27.1亿元,重点解决关乎社会稳定的 “十个突出问题”;安排资金28亿元,支持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十件实事”。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县乡财政困难得到明显缓解。一是2004年,调整和完善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收入分配机制。2007年,在全省15个县实行了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省管县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下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从2002年的6.0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1.3亿元,增长了12.4倍,其中2007年新增转移支付30.3亿元,增加额为历年最高,为增强困难市县的财政保障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证。三是建立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先后实施了“两保两挂”、“三奖一补”和“三奖三管六保障”激励约束考核办法,累计下达奖补资金44.7亿元。同时,2007年制定了《陕西省化解县乡“两政一教”政府债务激励考核办法》,兑现奖补资金2.88亿元,化解义务教育、基层政权和基层政法建设政府债务6.09亿元。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实施,我省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县乡人均财力由2002年的1.07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3万元左右,“吃饭型”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

  (六)不断推进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一是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2002年在14个省级部门试点,2003年在省级单位全面推行,2007年对省级所有行政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185个单位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包干管理办法,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不断健全,项目支出不断细化。市县部门预算改革也稳步推行。二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2006年按照新的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了预算决算数据转换,2007年细化了科目分类,按新的体系编制了财政收支预算。三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目前所有省级部门及其所属基层预算单位已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政府采购支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等纳入了国库直接支付。四是非税收入管理改革顺利启动,制定了《陕西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新的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在省级第一批10个试点单位全面上线运行。五是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节支率为10.1%。六是全面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家底”,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七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妥实施,省市两级规范地方津补贴政策全面兑现,绝大部分县区津补贴政策在2007年底实施到位。八是“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财政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开发运用,省、市、县财政局域网全面运行,财政管理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

  根据2008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1030.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545.7亿元,同口径增长18%。2008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对我省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各项财力补助,减去上解中央支出,全省可安排的财力为908.6亿元。

  2008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78.5亿元,同口径增长18%。2008年,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对我省的各项财力补助,减去上解中央支出,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各类补助,2008年省级可安排的财力为209.5亿元。

  2008年省级新增财力重点安排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排民生资金24.9亿元,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安排“三农”资金16亿元,加大“三农”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安排经济发展资金8.94亿元,支持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安排社会事业资金16.25亿元,支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城乡社区服务等重点支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三、2008年主要财政工作

  (一)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2008年收入任务。着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快财政收入多元支撑格局的形成,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可持续增长。继续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试点,支持“金财工程”、“金税工程”、“秦税工程”建设,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逐步在省级部门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我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搞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各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都要努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既要防止收入大起大落,又要严禁征收“过头税”,确保各项收入任务圆满完成。

  (二)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是严格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建立滚动的项目库,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研究制定我省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增强预算约束力,强化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加强支出目标责任制考核,提高支出进度的均衡性和预算执行率;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加强公务用车控购管理。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积极推行专项资金整合试点和绩效评价,确保重大项目的实施,提高资金使用合力和整体效益。四是强化财政监督。加强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强化事前、事中监督。

  (三)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加快渭河流域治理进程;在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的同时,相应调整现行的矿业税费政策,逐步建立资源合理开采、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支持西安做大做强,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促进关中城镇群发展,支持陕北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推动陕南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13115”等重大科技工程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的建设,促进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继续做好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妥善解决国有企业社会保险接续。积极支持金融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完善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小麦良种、农机具购置等惠农补贴政策,稳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大力支持果业、畜牧业发展,支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加快“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办法,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今后五年各级财政将投入829亿元,整体推进和实施教育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公共卫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住房保障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和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民生八大工程”,全面提升我省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切实抓好资金筹集落实、资金安排使用、工程项目实施三个重点环节的工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足额安排预算,充分运用财政资金和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要加强对“民生八大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评,将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六)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完善省对市县“三奖三管六保障”激励约束考核办法和化解县乡“两政一教”政府债务激励考核办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全面总结省管县试点经验,积极稳妥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三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开展支出预算绩效考评试点和事业单位定员定额试点,强化项目库管理。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推进公务卡试点。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四是以理顺管理体系、健全制度、盘活公共资源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五是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六是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为各项财政改革顺利推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七)坚持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严格按照财政法律制度约束理财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理财的规范性;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结合实施“金财工程”,逐步实行项目申报、审批、资金拨付等环节的公开化,不断增强理财的透明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科学理财的水平,力争在推进阳光财政建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