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称 ] | 陕西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 ||
---|---|---|---|
[ 索 引 号 ] | 1161000001600062XD/2009-00002 | [ 发文日期 ] | 2009-05-13 |
[ 发布机构 ] | 省财政厅 | [ 发布日期 ] | 2009-05-13 15:16:30 |
陕西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关于陕西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6-02-16 (在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陕西省财政厅厅长 刘维隆
一、“十五”时期财政主要工作回顾
(一)财政收支规模迈上新台阶。“十五”时期,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77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53亿元,年均分别递增23.1%和19.1%,比“九五”时期分别增长1.3倍和1倍。2003——2005年,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326亿元、415亿元、528亿元。“十五”时期,全省财政支出累计达到2331亿元,年均递增18.7%,比“九五”时期 增长1.6倍。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2000年的2.8倍和2.4 倍。
(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实施“两保 两挂”和“三奖一补”激励办法,初步形成了省、市、县联动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了困难县最低财 力保障制度,有效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三)支持“三农”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面向农村的统筹提留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免征农业税,使全省农民实现了农业税收“零负担”。稳定和完善支农补贴政策,累计拨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地膜玉米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产粮大县奖励、土地复垦及整理等资金95.4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在省本级支出预算中形成了果业、畜牧业、龙头企业等8个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基数。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四)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积极争取中央专款、 国债转贷、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支持经济发展,支持省 属国企下划改革和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义务教育等,2005年对全省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减轻了158万中小学生的负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科学、文化、体育等的投入力度,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新进展。切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支持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 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积极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 按时发放和国企下岗职工、“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支持就业和再就业,认真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的解困工作,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六)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所有省级部门都纳入了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并对省级领导机关实行了部门预算加包干奖励的试点,市县部门预算改革也全面推开。逐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了综合预算。
二、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2005年12月月报统计,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5286385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3.9%,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49897万元,占年度预算的118.8%,增长27.9%(同口径增长29.5%);上划中央“四税”完成2536488万元,增长26.5%。2005 年全省财政支出6411035万元,比上年增长24.2%。2005年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806802万元,占预算的112.3%,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1623万元,占预算的117%,增长27.3%;上划中央“四税”完成955179万元,增长24%。2005年省本级财政支出2839446万元,增长25.7%。
三、“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目标及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
“十一五”时期财政收支目标:财政收入保持在15%以上的增幅,到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县乡财力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中小学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的农村;保障重点支出,支持科技创新,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全省财政收入计划增长15%,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600.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3093382万元,省本级地方一般预 算收入安排944866万元。2006年省本级新增财力16.49亿元。2006年省级新增财力的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农村基层人才建设等资金。二是支持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国企改革支持力度,增加陕南区域发展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关心社会困难群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支持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干部职工工资和消费水平。
四、2006年财政主要工作
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新增财力用于“三农”的力度,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落实和完善支农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畜牧业和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农村劳动力培训、 扶贫开发等的投入,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二)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大力组织收入,夯实任务,落实责任,严格依法征税,确保全年收入目标的顺利完成。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加大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机关的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强化预算约束,坚决反对搞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三)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等的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政策性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加快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步伐,合理负担国有企业改革成本。认真落实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入。
(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继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两保两挂”和“三奖一补”办法,探索对有条件的县实行省财政直接结算补助或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充分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收理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困难县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增强县乡财力保障能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五)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约束力。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快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增加可支配财政收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债务管理,落实还债责任,规范政府债务财政担保行为,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