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推动五项创新 为财会监督聚力赋能

西安市推动五项创新 为财会监督聚力赋能

时间: 2025-03-26 16:0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24年,西安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生财有道、理财有方、用财有规”,围绕监督机制、监督理念、监督手段、结果运用、监督队伍等五方面创新创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监督机制焕然一新。报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的通知》,创新性地将发改、教育、资规、住建、交通、水务、卫健等7家行业主管监管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并将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市审计局作为贯通协同单位,压实各方责任,充分调动监督主体积极性,搭建起财会监督横向协同、纵向联动、贯通协调三维坐标体系。结合工作推进情况,分别召开全市财会监督工作推进会和总结布置会,安排、布置、总结全市财会监督工作,并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强化财政部门主责监督,督导主管部门依责监督,加强市区财政上下联动,深化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凝聚起全市财会监督强大合力。
    二是监督理念守正创新。改变以往“重事后、轻过程”“重整治、轻预防”的理念,将财会监督嵌入重大财税政策落实、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全过程,从管理规范性、支出合理性、资金质效性等方面入手,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全过程资金监管。坚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的理念,拧紧“事前预防化解、事中控制纠治、事后整改完善”的监督安全阀,对于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正、立行立改,有效防控问题的延伸恶化,通过事前、事中监督整改,降低纪检、审计等其他监督事后追责问责的可能性。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积极推动监督协同统筹化一,联合纪检、巡察、审计等监督主体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9次专项督导检查,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三是监督手段与时更新。深化“互联网 监督”,整合监督资源,推进数字监督,提高监督质效。依托财政云一体化系统,对部门“过紧日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指标从系统中自动提取,确保客观准确,结合评估结果开展重点检查,积极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在财政云一体化系统中开设增发国债资金监管模块,全面监控项目资金下达、拨付、支出等情况,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线上监测预警、线下核查核证”,确保项目积极推进、资金高效使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预决算公开报告监督服务系统”,为部门(单位)提供数据处理、报告审核、链接核查、实时监测等服务,对发现的问题逐条批注,督促部门(单位)及时修改完善,进一步提高预决算公开工作质效,晒出政府“放心账”。
    四是结果运用巩固拓新。构建“监督检查—问题总结—督导整改—结果运用—巩固提升”的工作闭环,积极推进财会监督结果与预算安排、完善政策、改善管理紧密结合,强化激励约束。针对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问题,一对一发送检查结论,同步抄送财政部门资金管理处室,为财政预算安排、强化日常监管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的共性、突出性问题,向行业主管部门发送财会监督问题提醒函,督促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举一反三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针对财会监督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责成问题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追责问责,强化财会监督权威性和震慑力。
    五是监督队伍面貌一新。发挥财会监督机制优势,强化部门协同合作,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项检查督导,一方面发挥主管部门一线监管优势,另一方面也是监督力量的有效补充。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监督员”的理念,强化财政干部“管业务必须管监督”的意识,筑牢“日常监管、专项检查、联合督导”三道防线,有效突破财会监督干部短缺、力量薄弱的制约。选派业务骨干深度参与财政部监管局、省财政厅、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市审计局等部门监督检查工作,以查代训提高财会监督干部综合素质,打破干部“能力壁垒”。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财会监督干部培训,邀请中省财政、审计部门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领导干部,结合财会监督理论和实务进行授课与交流,全面提高财会监督干部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