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财政局“12345”工作法 推动作风建设走深做实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延安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将作风建设贯彻财政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积极探索和创新“12345”工作法,推动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助推延安财政事业提质增效,为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紧扣“一条主线”。坚持将加强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深化财政改革的强大动力,破解财政收支矛盾,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延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1-10月份,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3.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1.2%,居全省第二。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81.8亿元,增长5.1%。同时,紧盯中省投资方向,1-10月份争取中省资金216.59亿元。
坚持“两个聚焦”。一是聚焦统筹推进。率先在全市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成立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先后召开局长办公会7次,研究谋划工作,安排部署重点任务。在第二次推进会上,专题听取科室、单位工作述职汇报,邀请人大、政协、组织部和机关工委点评亮点不足,并根据“工作实绩、问题查摆、整改措施”等方面进行现场民主测评,全面检验作风建设成效。二是聚焦问题查摆。紧盯“六个聚焦”,围绕“五个专项治理”,紧密结合财政工作,深入查找问题,剖析问题根源,确定重点问题22个,细化制定整改措施35条,目前整改14项。
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巡察整改相结合。对标巡察反馈问题,细化分解形成44项具体整改任务,列出“问题、任务、责任、时间”四张清单,以巡察整改带动财政工作提质增效。二是与财政监督相结合。扎实开展财务管理和资产资源配置专项治理,持续巩固财经秩序专项整治成果,持续发力推进惠民“一卡通”专项治理,不断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守住财政纪律“高压线”。三是与财政管理相结合。出台《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牵头制定《延安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形成概预决算贯通管理机制,着力破解项目超概、财政被动买单等问题。
推动“四个建设”。一是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38次,观看警示教育片2次,邀请中国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教授开展专题讲座5次,不断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二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加强全市财政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行干部轮岗机制,鼓励激励干部提升在职学历,落实好干部平时考核,为财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推动制度机制建设。出台《严控“三公”经费暨一般性支出十条措施》,用“政府的紧日子”保障“群众的好日子”。开展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全面夯实基层财政治理基础。探索市级财政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管理,不断提高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四是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实行限时办结制,推进公文流转处理无纸化,实现非涉密文件OA系统全程流转签批。全面抓好督查督办,实行登记、交办、反馈、审核、办结等全流程闭环管理,建立6套工作台账,涉及重点工作任务200余项,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
实现“五个提升”。一是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37.34亿元。全面落实社保减免缓政策,延长房租减免政策至6个月、减免租金890.29万元,下达“五上”企业扶持补贴资金1313.7万元。二是稳岗就业效果提升。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及时拨付稳岗返还和就业资金2.34亿元。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力度,在保437笔、金额38.44亿元,同比增长69.06%。下达贴息资金 3830 万元,撬动创业担保贷款1277笔、21886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296人,带动就业3879人。三是项目建设水平提升。累计完成预算评审项目139个,审减资金1.08亿元。统筹财力8.23亿元支持基本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社会福利院迁建、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等民生项目。强化债券项目申报指导,争取专项债券16.96亿元、一般债券24.65亿元,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四是产业转型质量提升。出台延安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留抵退税等政策协同发力,全力支持11条重点产业链升级,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五是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建立市对县级“三保”预算审查、执行月报和库款监测机制,做到预算安排优先、资金下达优先、库款拨付优先。1-10月份,全市“三保”支出200.9亿元,占预算的82.4%。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严格全市债务管理,有序化解存量债务,守牢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