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助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铜川市财政局着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守正创新 助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铜川市财政局着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时间: 2022-04-14 12:1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年来,铜川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总要求,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守正创新,全面推进,初步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显著提高。铜川市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获全省考核优秀格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强化绩效理念,夯实绩效主体责任

铜川市市级各部门牢固树立“谁花钱,谁负责”的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充分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好每一笔财政资金,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突出绩效导向,落实精准绩效要求,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化在刀刃上,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部门绩效责任和效率意识不断增强,预效管理中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责任契约机制基本形成。

二、健全体制机制 筑牢绩效改革基础

2019年,中共铜川市委、铜川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随后铜川市财政局印发《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市本级预算绩效业务工作流程》等16项制度办法,形成了“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操作指南”的制度框架体系,夯实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2019年,率先建成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自评、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2021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并试点开展财政政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地方政府债务等项目绩效评价,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问效,初步形成了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

三、坚持稳中求进,三全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扎实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将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和部门全部纳入预算绩效管理,实现了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二是稳步推进绩效运行监控,对所有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的项目和部门开展预算执行和绩效运行“双监控”,防范绩效目标偏离。三是多维发力实施绩效评价,在全面实施绩效自评基础上,经过两年推进,市本级对97个重点项目、21个部门整体支出、13项政府奖补政策、2个PPP项目实施了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13.54亿元,实现了财政资金到那里绩效评价到那里。四是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制定出台《铜川市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暂行办法》,预算安排严格按照绩效评价结果开展应用。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优先保障;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缩减项目资金预算直至取消项目,从而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五是实施绩效信息公开机制。所有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的项目和部门绩效目标及绩效评价结果随同部门预决算一同向社会公开,选取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随同财政预决算草案一同报送市人大、市政府审阅,搭建社会公众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的途径和平台,提高预算绩效信息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六是开展区县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制定出台《铜川市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对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适当奖励,有效推动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四、积极探索创新,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构建个性绩效指标库。在全省率先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个性绩效指标库,已建成适应其部门管理特点的公共安全预算绩效指标库和节能环保预算绩效指标库,建成后的指标库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设定、监控、评价全过程。二是建立绩效管理智库。通过公开征集,双方自愿,在全市会计领军人才库、市级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库中选择6名专家,成立绩效评审委员会。绩效评审委员会对重点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报告提出专业性审核意见,提高了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项目预算评审与项目绩效管理结合机制,促进全市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建立绩效报告三级复核机制,实施初评价机构、再评价机构、绩效评审委员会三级复核,提高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和权威性。建立预算绩效管理财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标共商、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促五项举措,合力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期间,财政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下一步,铜川市财政局将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全过程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要求,坚持“学”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强化绩效管理实效,提升绩效评价质量,在创新工作中夯实基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为今后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