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厅强化资金保障 筑牢三秦大地防灾减灾安全屏障

省财政厅强化资金保障 筑牢三秦大地防灾减灾安全屏障

时间: 2025-08-29 10:5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面对我省近年来频发交织的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多重自然灾害威胁,陕西省财政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加大防灾减灾财政投入,优化资金管理机制,切实扛起财政担当,守护山河安澜。

一、统筹财力,强化资金保障

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陕西以年均递增的财政投入夯实防灾减灾基石。以提升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应急响应、转移避险等关键能力为核心,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堤坝。今年以来,面对1961年以来最严重春旱、极端天气下“涝重于旱”的复杂形势,省财政厅会同应急管理厅,紧急争取和调配资金。一是抗旱保民生。争取中央救灾资金1600万元,专项用于城乡居民应急储水设备购置、供水保障及生活用水调度,缓解旱情冲击。二是防汛强基础。提前下达省级防汛抗旱专项资金4000万元,支持全省开展隐患排查、预案演练、物资储备及救援队伍建设,推动修订预案1.26万个、组织演练5500余场、储备防汛物资60余类,落实专群结合救援队伍6980支。三是避险解难题。创新设立2000万元转移避险专项资金,破解基层因强降雨产生的“转移难、安置难”痛点,惠及约50万受威胁群众,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落地见效。

二、精准投入,聚焦关键领域

财政资金突出靶向发力,围绕森林防火、地灾防治、应急能力短板精准施策。一是森林防火“立体防控”。针对干旱火险高发态势,投入超2.5亿元中央及地方资金,建设航空消防能力(配置直升机8架)、地方专业消防队117支,布设视频监控点380处、火险监测站300座,构建“空天地”监测网络。创新推广“水泵接力”“无人机集群灭火”模式,实现2小时扑灭率超70%,森林火灾伤亡“零发生”。二是地质灾害“动态清零”。针对80%灾害源于“非在册隐患点”的难题,省级财政专项投入3000万元,支持20个县开展隐蔽性地质灾害风险早期识别与应急治理。同步推进16个重点县应急避难场所新建改造,强化地震及地灾应急避险能力。三是应急体系“智慧升级”。抢抓国家增发国债政策机遇,争取12.87亿元国债资金,全面改造11市107县应急指挥设施,贯通省市县三级智慧指挥平台,为7市73县配备救援装备3万余台(套)。首次完成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风险数据近亿条,形成118份评估区划报告,为精准防灾提供“数据底图”。

三、机制创新,提升资金效能

探索通过统筹协调下的机制创新,构建“资金统筹—流程优化—绩效闭环”的全链条体系,以机制突破带动资金效能最大化。一是快速通道保应急。建立救灾资金“预拨+直达”机制,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事不过夜原则,确保中央资金第一时间拨付灾区,实现“零滞留”。二是多元保障防风险。探索自然灾害民生保险试点,推动政府巨灾保险覆盖,构建“财政+保险”风险分担模式。三是绩效管理提效益。实施资金全流程绩效监控,严控用于楼堂馆所、工资福利等非防灾领域,确保“钱随事走、事随责走、效随资增”。

下一步,陕西财政将持续强化三大方向投入:一是防汛能力再加固。统筹资金支持防汛隐患排查、水毁工程修复、河道清障、物资储备升级和专业队伍布防,筑牢江河防洪与城市防涝“双防线”。二是森林防火再提质。倾斜资金支持县级防灭火力量建设,加强航空救援力量指挥调度。推广“引水上山”工程,增建蓄水池、给水点,提升“以水灭火”实战能力。三是地灾防治再深化。制定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编制灾害复盘报告,开展抗震救灾联合督导,推动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