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 促就业 扩就业陕西财政支持零工小市场激活就业大民生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零工市场公益属性,推动基本就业服务均等化、重点群体服务精准化、服务主体多元化,促进零工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2024年,我省制定脱贫地区零工市场改造提升项目评审方案和标准并安排资金700万元,用于部分脱贫地区开展零工市场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规范化零工市场68个,建成零工驿站56个。零工市场(驿站)日均求职约1.8万人次,成交量9000余人,求职人员日均报酬150-300元,全年可实现零工人员增收超3亿元。
坚持系统谋划,因地制宜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陕西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开展零工市场建设工作。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站点就建设到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工作思路,结合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传统马路零工聚集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按照统一建设目标、统一场所名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功能“四统一”标准,积极推动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家公益性零工市场。
坚持统筹兼顾,全方位优化就业服务保障。
陕西各地多层次、多平台、多维度开展工作,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保障。一是强化服务功能建设。通过“一场多用、一站多用、综合利用”,优化零工市场顶层设计,设立求职招聘、综合服务、信息发布、待工休息等服务功能专区。推行“线上+线下”“招聘+求职”“培训+维权”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家门口零工就业服务体系。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开展特色化的灵活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各地零工市场每月举办不少于1场次招聘会,按需现场提供零工岗位。依托“秦云就业”服务系统,开设零工服务专区,西安、宝鸡、渭南、汉中、铜川等地积极开发零工服务微信小程序、APP和抖音零工直播带岗账户,常态化发布各类岗位信息,拓宽线上求职招聘与线下零工市场、驿站智能终端平台同步链接。三是及时进行信息监测分析。各地建立了零工市场信息季度报表制度,对求职人数、招聘人数、上岗人数等重要信息进行登记监测,实时完善县区零工市场动态管理名录,加强信息化等手段拓展运用,着力推动零工求职登记和用工需求信息精准匹配对接。宝鸡市麟游县、眉县等还建立了县域零工求职招聘动态调剂制度,加强零工岗位信息调度,通过共享后台数据,定期对人数、岗位、工种、工资、季节等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零工市场供求变化趋势。
坚持整体推进,力争做到县(区)全覆盖。
2023年9-12月,省财政厅会同省发改委、省人社厅先后赴部分兄弟省市和省内市县开展实地调研,面向零工群体开展问卷调研,通过专家评审、调研座谈,摸排各地零工市场建设需求,起草制定了《陕西省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全省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规范化零工市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并将零工市场建设向有需求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每县配套建设2个零工驿站,预计将建成零工市场112个,零工驿站224个,届时将极大提升我省就业公共服务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保障职能,积极配合人社部门修订完善全省零工市场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支持零工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为健全我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贡献财政力量。